草方格数字藏品手续费(数字藏品怎么交易)
玛多县:生态修复后的重生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中华水塔”最为核心和最重要的区域。
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境内坐拥大小湖泊5849个,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展开全文
白云蓝天、冰川雪山、高原草甸,满眼的山河锦绣、碧湖美色……
谁能想到,这处绝美的人间仙境,20年余前,曾经满目疮痍: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00余人搬离家园,险些成了无人区……
湖泊湿地为万里黄河蓄水
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然而,这里却以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美到令人窒息!
玛多县地域广阔、人口稀少,部分地区至今仍为“无人区”的原始状态,玛多草原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始终保持着一片蓝天碧水、古朴纯真的人间净土。
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像镶嵌在高原上的两块蓝宝石,美得让人心醉。
星星海,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多么迷人、多么浪漫……
站在宁静如少女般温婉轻柔的扎陵湖畔,极目远眺,白云蓝天、冰川雪山、高原草甸,满眼的山河锦绣、碧湖美色。
冬格措纳湖鸟类众多。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嬉戏飞翔,数不清的牛羊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这里还是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藏原羚、盘羊、岩羊、棕熊、雪鸡等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和红景天、雪莲、蕨麻、龙胆草、车前草、胡黄连等百种药用植物生长繁衍栖息的天堂乐园。
涅槃重生后的生态坚守
今天的三江源秘境,天蓝、草绿、水美,一派生机盎然……
然而,倘若将时间倒回至一二十年前,这里竟是另一番景象:超载放牧、无序开采、生态恶化,2000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不得不举家搬迁。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玛多曾是全国牧业首富县,全县不足6000人拥有近70万牲畜。
然而,进入90年代后,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源头湿地逐步萎缩,草原沙化加剧,黑土滩扩张,玛多县很快变成了“贫困县”。
玛多县2001年-2003年的气象资料报告记录,近年这里年平均气温上升0.4摄氏度,年蒸发量达1320.3-1400.6mm。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加之多大风,造成蒸发量大,巴颜喀拉山和布青山多年的积雪已化,致使多年为黄河补给的多曲、邹玛曲、勒那曲3条支流干枯,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两湖之间断流。
2003年5月,鄂陵湖湖口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断流,已露出河床。曾有“千湖之县”美称的玛多县,过去有湖泊4077个,仅剩300多个,其余的全都干涸了。
玛多县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责任重大而艰巨。
黄河之所以能日夜不息奔腾而下,冲积出孕育华夏文明的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都离不开这些湖泊湿地的蓄水功能。
为了保护三江源,青海省近年来舍弃了很多能带来高额财政税收的大项目,投入巨大财力实施生态移民和搬迁扶贫。
把自然还给自然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实现了“一块牌子管到底”,让最美自然得到最严保护。
三江源的很多保护工作都被称作“生态修复”,对管理部门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一地区尽可能地恢复到它原本的样子——生存在这里的人、动物和一草一木,共同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
近16年来,黄河源头区域没有再发生过断流现象。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现大地,“千湖之县”玛多的湖泊数量,也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沙尘暴天气
往往出现在我国北方的春季
从三月到五月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每年的6月
沙尘暴也会偶发
别急,这里的6月偶发
是指在6月份的高考试题中偶发
作为生态环境问题
沙尘暴每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
均以强势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一度成为了社会焦点、高三党的“舆论顶流”
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认识一下这个家伙。
有图有真象,上图。
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傻傻分不清楚?
天气预报中扬沙天气中的“扬沙”,是“扬扬沙子玩”吗?
沙尘和沙尘暴,虽然只差一个字,能见度却差了2个“十万八千里”!
其实,无论是沙尘、扬沙还是沙尘暴,从气象层面上来说,都有一个大名字——沙尘天气,都是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天气现象。
“沙尘天气”这个大家庭里有五个兄弟,都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中的熟脸,按照实力排排坐的话,顺序基本是:沙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
他们的“实力”定义主要从水平能见度和风力大小入手:主要能见度指标小于10千米的是浮尘、1到10千米的是扬沙、小于1000米的是沙尘暴、小于500米的是强沙尘暴、小于50米的是特强沙尘暴。
不过关于沙尘暴,了解定义与分类,仅仅是一个开始。
沙和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暴”
沙尘暴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风、沙、大气。
一是大风或持续强劲的风力,这是沙尘的动力源;二是足够细小的沙子,这是沙尘的“物质基础”,沙子都没有怎么能形成沙尘暴呢;三是大气条件满足一定的活跃性,大气运动足够剧烈才能把沙尘卷到高空,形成沙尘暴。
那我国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蒙古气旋+冷空气”
“蒙古气旋+冷空气”是我国春季出现沙尘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沙尘源相对固定,主要在亚洲腹地的干旱区,包括蒙古国、中亚地区的沙漠戈壁,还有部分来自于我国本土的沙漠。今年的这场沙尘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蒙古气旋加冷空气大风携带沙尘向下输送,蒙古气旋偏强,内蒙古地区气温又异常偏高,导致沙源地解冻,大风经过沙源地时便卷起更多的沙尘。
因此,在冬春季节气候干旱、缺少降水,或气温回升、表土解冻、蒸发加强的情况下,地表土层会松动、活跃,提供丰富的沙源;而气旋势力强、风力强劲则有助于沙尘的输送。这些因素都会促进沙尘天气的形成。
黄土高原“不背锅”
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是沙尘暴成因。
一说到沙啊、尘啊,大家总会想到黄土高原,甚至有不少人以为,沙尘暴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导致的。但事实上,沙尘暴的成因中还真就不包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多达100至400米深厚的黄土层,其实本就是西风带数百万年来不断把西北地区沙漠和戈壁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搬运的结果,可以说黄土高原正是沙尘暴的产物,而非沙尘暴的起因。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且,近年来我国的沙尘天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尤其华北地区更少见如此强度的沙尘天气),正是得益于环境的改善。
一方面,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植被覆盖状况,地表土壤的抗风蚀作用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内蒙古、新疆等沙源地春季降水量出现增多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3毫米,空气湿度的增大,有利于土壤保墒和植被生长,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真题链接
1.(2010·广东·高考真题)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B
【分析】考查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以及乱砍乱伐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A错误。沙尘暴的“降尘”会导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B正确。沙尘物质多呈碱性,不会引起地表水体酸化,水体酸化是由于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的酸性物质,C错误;沙尘中含有的有机质很少,沙尘暴不能增加土壤肥力,D错误。故选B。
(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2021年3月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据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源于蒙古国。左图是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右图表示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四个时刻沙尘天气的分布状况。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右图四幅图片中,沙尘天气的分布与左图天气形势相吻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根据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判断推动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旋西移 B.反气旋东进 C.冷锋南下 D.暖锋北上
【答案】2.B 3.C
【分析】2.由左图可知,我国内蒙古中部受高压脊控制,东部受低压槽控制,高压脊带来的冷空气与低压槽东侧的暖气团相遇在低压槽的位置形成冷锋,并快速移动,带来大风天气,且此季节冷锋锋前的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少,没有带来降水,大风卷起沙尘向东移动,形成沙尘天气,四幅图只有乙图符合这一特征,故B项正确,所以选择B。
3.读图可知,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为向东南方向移动,结合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主要是冷锋快速南下导致,故C项正确;该阶段气旋应向东南方向移动,故A项错误;反气旋东进与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不一致,故B项错误;沙尘暴快速移动与暖锋北上没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在低低压槽的位置通常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带来的天气通常比锋面或气旋带来的天气变化更剧烈。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通常形成锋面气旋,并在冷锋的作用下带来沙尘天气。
(2015·全国·高考真题)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4.C 5.B
【分析】
4.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故答案选C。
5.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组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具体考查冷锋天气系统。
(201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白浅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6.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7.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 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 D.气旋、暖锋
8.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答案】6.B 7.C 8.A
【解析】6.读图分析,图中白色代表的是云层,其运动方向大致是自西南向东北,而且成逆时针方向运动,所以是北半球的气旋,又由于该天气系统位于我国,沙尘暴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所以位于西风带.故选B。
7.反气旋控制下,中心气流下沉,就不会出现被卷到空中的沙尘,故AB不符合题意;图中的沙尘暴是冷锋影响形成的,题目中提到: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因此判断该地气流是上升的,所以是气旋,故C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由图可以看出影像中部呈漩涡状,为气旋中心区,沙尘上升,故选A。
9.(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10.(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含水量变化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及针对泥沙拥堵河道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结合图文材料,同时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详解】(1)“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2)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3)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
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
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11.(2010·全国·高考真题)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漠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沙尘暴的发生条件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沙尘暴的多发,一是要分析沙源,二是要分析动力条件。首先,当地周围沙漠广布,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春季降水少,但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加大,表土疏松,易起沙,沙源丰富;其次,受气旋以及冷空气的影响,多大风天气,同时,注意图示信息,民勤东北侧和西南侧地势较高,形成西北-东南方向的通道,与冬季西北风的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大增强,动力作用强,沙尘暴多发。
12.(2013·江苏·高考真题)【环境保护】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 。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 。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 、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_________ 。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C
(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
【详解】(1)沙尘强弱可以从地表植被、风力、沙源等方面分析。根据图例a为强沙尘暴地区,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所以比b、c两地沙尘强。
(2)沙尘天气能够毁坏农田设施,毁坏农作物,破坏地表植被,是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
(3)根据图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减轻沙尘危害可以从削弱风力和增加地表植被方面考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大面积的灌溉。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4)根据图示:江苏虽然受沙尘的影响较小,但作为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13.(2007·江苏·高考真题)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 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物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的补给,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本小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较容易作答。根据图中经纬度以及甘肃省、祁连山等信息可知,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
(2)本小题考查河流(弱水)的补给知识,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地,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类型。
(3)湖泊面积减小乃至消失是由于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所致,而河流水量减少与中上游过度取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破坏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有关。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生物措施,如加大植被恢复,植树种草等;也有工程措施,如设置草方格沙障,削弱风沙活动。
(4)对于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必须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既包括矿产资源种类、分布,也包括区内气候、植被、河湖水文状况等。该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发展相关工业的原料、燃料等条件较好。同时,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光照条件好,有利于部分喜光的农作物发展。同时,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风沙活动频繁,也不利于区域的经济发展。
14.(2008·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_____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_____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______,植被稀少,且常有_______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A.法规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技术手段
(4)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 轻 春 干燥(少雨) 冷锋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为材料,涉及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空间分布特点,多发季节及原因,环境管理手段、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1)结合表中省区名称可看可看出,西部的新疆、内蒙古强度较强,北京、天津等东部省区较轻,可判断出我国沙尘暴的轻重程度从西向东逐渐减弱。
(2)结合图例可看出,北京总体上为轻度。我国北部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春季时雨季未到,气温回升快,气候比较干燥;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且都很活跃,所以常有冷锋天气系统活动,多大风天多,由于此时植物还未复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沙尘暴多发季节。
(3)首钢作为国有企业,其搬迁是按照环境管理的相关法规,在政府指导、规划的条件下完成的,属于法规手段,A正确、BCD错。故选A。
(4)北京的主要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弃排放;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减少沙尘暴,还应该大力提倡在城区和北京的远西北郊区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等。
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讲地又讲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