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音乐代码制作(网站音乐代码生成)
最近,网上零星流传一个新闻,主旨大概围绕“MQA公司面临财务问题,正在寻求重组”。新闻真实性不得而知,毕竟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官方的正式通告,因此我们也不便深入讨论。但笔者为此也引发一些联想:MQA会成为过去吗?今后高解析音乐的大旗还是要由PCM、DSD扛起?未来的事我们不好下定论,但不得不承认,MQA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音频编码技术。尽管它并不是一种音乐格式,但对于有流媒体在线播放习惯的用家而言,MQA和PCM、DSD一样,都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什么是MQA?
MQA(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是英国Meridian共同创办人Bob Stuart所主导开发的一种先进的音乐压缩和传输技术,旨在提供高品质的音质体验,在有限的网络带宽情况下也能提供CD级别的专辑声音质量。这项技术从音乐人的录制工作环节便开始应用,直到音乐的回放设备,在完整的MQA解码链路下,录音师所听到的所有音乐细节得以便捷的传送到音乐爱好者的耳中。MQA是一项革新性的技术,它能有效地传输和管理高清音乐的文件。它使用一种复杂的压缩技术,可以把比CD高质量的音乐文件压缩到有限的容量内,并可以几乎把原始文件的完全声音质量保存下来。因此,它可以在受限的带宽条件下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文件。由于基于MQA技术,我们可以得到CD级别的音质,在压缩因素上,MQA技术比常规MP3格式的文件体积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它用到了尖端的压缩技术,可以把最高质量的文件压缩到有限的容量内,在带宽受限的情况下也能提供最佳音质。
展开全文
MQA技术在音乐行业以外也有大量应用,例如它可以用于传输视频文件。例如,一些家庭影院和电影院通常都会使用MQA技术来传输他们制作的高清影片。影片中的场景和音乐都可以用MQA技术来进行准确的渲染,从而可以提供家庭应用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MQA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音质,而且还有可能提高歌曲的可访问性。通过MQA技术,音乐可以以24位高质量的格式编码,从而在具有有限带宽的设备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声音效果。MQA技术通过将最高质量的音乐声音压缩到有限的容量内,可以提供CD级别的声音质量,并可以改善音乐的可访问性,让消费者可以享受来自家庭影院的尖端视听体验。因此,MQA技术的出现,将会有助于改变我们聆听音乐的方式。
通过“折叠”实现大幅度“瘦身”
数码流传输兴起之后,高解析音乐也随之兴起。所谓“高解析”,指得是音乐信号的解析度高于16bit/44.1kHz CD规格的档案,常见的高解析有PCM格式24bit/96kHz、24bit/192kHz,或是DSD式的DSD64、DSD128等规格。解析度越高,代表录音中记录到的音乐讯息越大,理论上经过数模转换解码之后,我们也就越大机会听到更真实的声音。
MQA的工作方式是将模拟音频像“折纸”一样“折叠”起来,变成一个更小的文档。这个文档一旦在一个能够读取MQA音乐的解码器上播放,就能够把被“折叠”起来的部分重新展开,将最高解析度的音乐释放出来。诚然,播放质量将取决于你的设备,但至少这个文档具有了重现原始录音的潜质。譬如以24kHz以上的极高频声音信息为例,以编码方式藏到0Hz-24kHz的频宽之中,并改装成小音量讯号,而创办人Bob Stuart是用一个很简明的方式来向大家说明,他说MQA就好像一张纸,上面承载了Hi-Res音乐讯号的所有信息,折叠(Fold)之后,它所占文档大小就只有原本的一半,解码时只要再将纸张展开(Unfold),你就可以得到原始的信息量。而MQA的特色就是可以“折叠”、“折叠”、“再折叠”,让文档信息缩小、缩小、再缩小。
MQA的压缩编码技术到底可以将高解析音乐档案缩到多小?以一个24bit/352.8kHz的高解析档案为例,具备同等解析度的MQA档案,体积竟然只有是无损压缩格式的FLAC档案的八分之一,甚至比24bit/96kHz的FLAC档案都还要小上将近一半。更奇特的是,如果比较音乐长度接近的两个MQA档案,一个最高解析度24bit/96kHz的MQA,跟一个最高解析度达到24bit/352.8kHz的MQA档案,两者的档案体积竟然几乎一样。这跟FLAC档案体积会随着解析度而倍增的状况完全不同,可见MQA采用的是与传统技术完全不同的数码压缩编码方式,难怪档案体积大幅瘦身的MQA,会被视为是高解析音乐串流时代的救星。由此可见,MQA一共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解决了高存储容量的问题,其优势是明显胜于PCM和DSD的(尤其是DSD),从而加快了流媒体音乐数据传输的速度。其二是原始录音效果,或许未必完全等价于录音室内聆听的情况以及实际音乐文档的播放水平,但是MQA能让你感受到原始录音重现的效果。
回顾CD的发展
绕过MQA的这段发展期,在以前,最原始的CD声音讯号采用44.1kHz的频率采样,每个采样点进行16bit量化,然后以PCM方式编码成数字讯号,数字讯号用模压的办法保存在特制的盘片上,做成CD片。由于最开始的CD采样率不够高,清晰度不高,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展出了DVD-A(Digital Video Disc Audio)高密度数字音频光盘,它是DVD家族的一个分支,它的物理规格和普通视频DVD相同,单面单层的数据容量约为4.7GB,但DVD-A只存储声音或者声音加静止画面,不存储活动视频影像。DVD-A的数据格式采用了跟CD相同的PCM脉冲编码调制方式,但取样率和量化精度都比CD高得多。当存储多声道音乐时,DVD-A的取样率为96kHz,存储双声道音乐时取样率高达192kHz,重放的频宽最高可达96kHz。量化精度在各种情况下均为24bit,因而拥有144dB的超高动态范围。
为了得到更高解析的录音,索尼和飞利浦公司于1996年开发了全新高解析数字音响规格的录音数码格式——DSD(Direct Stream Digital),它是SACD的编码模式,不同于PCM格式。DSD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8224MHz(是CD取样的64倍)的高取样方式,直接把模拟音乐讯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号,将近四倍于CD的空间。
人们为了追求更极致的声音,在常见的PCM编码格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声音信号的采样精度,研发出DXD格式,它可支持还原出码率高达352.8kHz/24bit的声音信号,采样率相当于CD的8倍。这是PCM格式目前最高级的版本,论音质,DXD可以被认为是数码母带级别。就综合性而言,DSD与PCM并没有实质上的优劣之分,因为它们的表现不是单纯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它们因各自的优势和特性在各自特定的领域发挥着优势。DSD因音质的优势在更注重前期采录质量的古典音乐和实况录音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CM因商业上的长期经营已构筑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通用性,目前大多数录音室都是采用PCM录音,它在流行音乐、广电传媒及民用普及领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两者相比,PCM和DSD其实各有千秋。一方面,DSD技术的数据采样记录方向更为“线性”,时间密度也更高,采集到的数据量也先天较大,因此即便是SACD所采用的(最常规、入门的)DSD64音频,对比CD这样的传统PCM音频,在多个方面也都已经具有优势;而另一方面,无论PCM还是DSD,最终的声音品质其实还是取决于数据量,而数据量又直接取决于使用的采样率和位深,因此采用更高采样率和数据位深、数据容量更大的PCM音频,在听感上其实也一样可达到“极高清”;并且,音频的后期制作,编码、解码时芯片的时钟精确度等技术问题,也都会对音频的最终播放品质造成影响。
不论MQA公司将会面对怎样的未来,MQA技术始终存在,MQA串流以高清格式和比较小的文件档案比高码率的PCM和DSD利于网络传输和在CD碟上压制高码率唱片。但由于MQA公司会对每个经过MQA处理的音乐档案收取“授权费”和支持MQA解码的音响硬件收取“认证费”,对于用家而言,MQA不仅仅是一项认证,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带有一些商业味道。现在,很多在线音乐商店可提供数量众多的高解析音乐和无损音乐。当前是CD和数字音乐并存的时代,除了经MQA处理和解码的音乐外,高码率的PCM数字音乐和DSD编码也能带来出色的声音表现。选择权在用家和消费者手里,今后的发展还需拭目以待。